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新闻详情
关于提高民族学生《土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浅见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9-02-02 09:04:46    文字:【】【】【

  0 引言

  《土力学》作为高校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实用性强,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是构建整个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一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和具体深入工程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土力学》课程的很多内容来源于工程实例,因此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转化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去理解;同时,学生也需要有较好的力学与数学基础去对书本中的理论公式进行推衍。故此学生在《土力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产常感到学习困难、徒劳无功,整体及格率偏低[2]。云南热气球

  新疆地区高校民族学生较多。民族学生由于本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成长环境,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交流障碍和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主要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无法将内容理解消化、融会贯通。部分民族同学甚至会出现存在厌学情绪,对自己失去信心,以至出现留级、退学的现象[3,4]。这些均导致了《土力学》课程的不及格率偏高,教学质量急剧下滑。

  提升民族学生《土力学》课程的学习成绩和学生专业素养,不仅是新时期下高校本科生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新疆地区维稳和谐、民族团结的迫切需求[5]。故此,针对当下民族学

  生《土力学》课程教学中发现的种种问题,从学校制度层面与教师教学层面等多方面入手,对当下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变革,着力构建一个适合民族学生学习理解、易于接收消化、便于??生沟通的教学系统,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对学生《土力学》课程的学习与后续发展提供较大帮助。

  1 当前民族学生《土力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新疆地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民族学生《土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主要问题有:

  1.1 学校制度层面的问题

  高校每次都会在学生毕业离校前执行“毕业清考”,已成为了一些平时不爱学习、挂科率较高学生的“救命稻草”,如此一来就会使学生产生了侥幸心理,觉得反正自己可以通过考试,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就不认真起来;目前,各高校直接面对民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任务主要由班主任与辅导员来完成,但这种做法仍不能解决民族生思想教育不足的现状,民族学生整体学风较差,自制力不强,不爱学习人数较多,不及格人数较多。

  当下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以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为主,学校院系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抓的很紧,每年都规定有必须完成的指标。这样教师就不可避免地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对待课程教学就只是勉为其难、应付为主,不会在备课、讲义、教案等教学县官环节上用心,更缺乏和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不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不大,基本以自学为主,考试不及格率自然也会偏高。

  1.2 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学校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院系土木工程专业相应专业教学计划的更变,导致当下民族学生《土力学》课程的学时量进行了很大程度的缩减,变更为48学时。而《土力学》课程内容复杂抽象、力学与数学知识较多、教学难度大,想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将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脉络以及众多的重点难点讲解清楚,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目前《土力学》课程的教材选择大多是一些经典教材,内容晦涩难懂,理论公式较多,相较民族学生的学习基础来说较难,不易理解、学习;同时,民族学生《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板书演绎为主,对于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而言,较为枯燥乏味、厌烦心理严重、屑于思考问题,教学效果极差;《土力学》课程设置的实验环节较少,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脱节,不能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一部分,各种网络教学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如翻转课堂、幕课、微课等。互联网上教学资源丰富、服务功能完善,受众可以自行决定自己的学习时间、内容、方法等,从而不受时空限制的进行个性化学习,这样更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网络学习碎片化、不规范、没有约束,缺乏良好的教学体验,而传统教学就更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且内容充实连贯,师生交流和学习体验感较强。如何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互联网+教学模式,是当下高校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1.3 新疆地区民族学生的特殊性

  民族学生高考分为民考民、民考汉,民考民学生考入大学后,先进入预科班学习一年的汉语,然后再进行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一年的汉语学习,对于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确实有很大提高,但与汉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这部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学习一些课程只能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没办法达到理解、融会贯通的程度,学生学着很痛苦。这样就会造成一种现象:学生非常刻苦努力用功,但最后还是未能取得学分。这种情况下学生难免会出现厌学,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对南疆地区多民族学生高校来说,民族学生入学前汉语基础比较差,接触汉语机会不多,也是其留级、退学的一个主要原因。

  2 对当前教学现状的几点意见与思考

  2.1 学校层面

  对当前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相关制度进行变革,寻找现下思想教育相关制度中的种种弊端,深刻总结其中的不足与原因,进行有针对性地、彻底地改革。重点是鼓励民族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民族学生带班辅导员、相关的代课教师都要深入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比如学生宿舍、自习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场所,加强与民族同学的思想交流和感情互动,加深师生间的民族感情,以便于把握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此之上,要形成一种由班主任、辅导员与代课教师共抓共管的机制,一起促进民族学生的学习进步;改良“毕业清考”制度,将考试及格标准回归到正常水平,杜绝学生侥幸心理。   在现有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总体框架保持不动的前提下,对教学型教授的晋升可以适当放宽科研方面的要求,鼓励教师在教学方面进行投入。这样就可以有效激发教师教学的动力,从而引导教师对现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缺陷进行改良研发,从教材与教案的修订、教学手段的更新、新型教学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对教学质量进行提升。

  2.2 教学层面

  依据学校与院系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从民族学生的学习能力现状出发,讨论如何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制定适合民族学生学习、思考、进步的教学方案来。依据最新的工程应用教育理念,对《土力学》课程教学方案进行优化重组,减少力学理论推衍部分,加大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容比例,同时要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来授课,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针对当前选定的教材相对民族学生普遍偏难、不易学习的现实,组织教学力量,搜集相关素材,从教材内容选取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教材书写形式的多样性和亲近读者性、教材编订上的个性化定制程度等多角度出发,来编订适合于新疆地区民族学生学习的《土力学》教材;同时要组织教师定期参加教学方面的专业培训与学习,让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与国内外教学先进单位多进行交流学习合作,并且要紧跟当下教育教学领域的国际前沿,积极组织人手去探索互联网+教学的研究与进展。

  2.3 教师层面

  ?魍趁褡逖?生《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板书演绎为主,教学效果不佳。《土力学》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理论公式推导、注重理论与工程实际间的联系,但目前的"90后"大学生作为在电脑信息、网络生活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普遍存在理论基础偏弱、逻辑思维能力差的情况,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接受能力差。

  教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是教学的目标与核心。现在互联网科技蓬勃兴起,教师要与时俱进,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公开课、幕课、微课等,结合“90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将互联网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方法有效融合到现有的教学模式中,以构建新型互联网+教学体系为目标,形成一种新型的互动教学模式。

  以新型互联网+教学体系为依托,建立《土力学》课程教学交流平台。这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就可以进行实时有效的互动与交流。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平台上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任务,可以免费享受彼此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交流沟通。通过这一平台,会极大地减小教学成本,使教学质量得到升华。

  2.4 学生层面

  在学校和院系层面上,要加强学生思想意识方面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动向,树立一些优秀毕业生为榜样,让这些优秀毕业生们用自己的精神、魅力去感染师弟师妹,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在树立榜样的同时,要将一些留级、退学的后进生作为典型,组织学生讨论反思其造成如此后果的根由,使学生清晰认识到慵懒懈怠的后果;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开展关于就业形势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刻保持一丝危机感与学习的动力,同时又对自身专业的未来心存乐观、积极面对。

  3 结语

  反思当前《土力学》课程教学中的种种不足,从学校、教学、教师、学生四方面入手,制定全新的课程教学方案与人才培训计划,有效的激发了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民族学生《土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今后类似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13 云南热气球租赁